亲爱的清尘同行者伙伴:
7月,我们正式启动了本年度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研工作,并前往河北、安徽多地完成了线下预调研的落地。《中国尘肺病农民工调查报告》(白皮书)是大爱清尘每年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研究,产出的重要研究报告。截至2024年,大爱清尘已发布11本白皮书。
本年度的调研工作,大爱清尘公共政策研究院将聚焦人造石英石矽肺问题,通过了解人造石英石产业整体情况、测量石材加工场所与安装环节的粉尘危害情况、调查工人防护与健康情况等多方面,考察当前人造石英石行业的职业危害情况。
本次调研在关注患者之外,将同时聚焦新材料造成的职业危害,强调预防和源头治理。我们也将整合学界、业界、公共政策三方视角,呈现人造石英石矽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希望最终的报告能够加深公众对人造石英石材料背后粉尘危害的认知,形成共同保护工人健康的社会共识,推动制度层面人造石英石矽肺问题的解决。
7月预调研期间,研究院走访了河北省香河石材城以及安徽省多家石材加工场所,了解其场所布局、防尘设施、加工流程、粉尘浓度等基本情况,为后续调研做好预案。
香河石材城承接京津冀地区的石材需求,规模较大,其中的加工场所以前店后厂模式为主,前面展示板材,后面进行加工,且大板切割和钻孔、打磨分为两个区域。
香河石材城部分加工场所考察
大板切割多为带水的机床,加工区域多有除尘设施,包括排风和水幕除尘,但有些设备没开。也依然存在适用手持工具干切的场景。加工场所降尘效果较好,但个人防护参差不齐,有戴防尘面罩的,有戴3M口罩的,也有不戴任何防护的。
研究院在安徽走访的地区也分布着较多的石材加工场所,厂房规模不一。建材园区有带除尘设备的大厂房,街边也有民房改的小作坊,无除尘设施。大板切割基本都湿式作业,机床规格、价格不等,其中数控机床可以远距离操作,甚至手机操作,但有些需要工人推动板材切割;部分小作坊也有带水的机床。
安徽部分石材加工场所考察
各类加工场所都存在干切的情况,个人防护比较多样,有工人会戴几百块的防尘面罩,也有些不戴口罩,但相对过去来说,防尘降尘措施整体有更新升级。当地从业者表示,早先(约2010-2020 年)没有带水作业,用的还是几百块的工具干切。根据目前的走访,入户安装环节的粉尘浓度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在7月的预调研中,我们见到了各种情况不一的石材加工场所,从规模化厂房到街边小作坊。8月,我们将继续奔赴宁夏、山西等地,进一步开展人造石加工行业调研,力求更全面、深入地呈现行业现状与尘肺风险。我们期待通过扎实的调研和数据,推动社会关注、政策完善与行业整改,从源头守护劳动者的呼吸健康。
2025年7月,大爱清尘共组织探访80次,走过9,346.14公里。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资助名单及活动开展情况
7月,我们再次来到山西代县入户探访尘肺农民家庭,并在康复中心与患者大哥们交流。
通过乡镇卫生院陈院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当地救助的尘肺患者以90年代开采金矿的村民为主。当地也盛产铁矿,但开采金矿患上的尘肺病相较而言症状更重、进展更快,在早年间已有许多人去世。目前滩上附近的金矿基本都已挖空,铁矿也处于停摆状态,许多年轻人做起了古建筑修复等工作。
在康复中心,我们听各位大哥分享了自己的“淘金”经历,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熬过艰难的时期,通过坚持康复获得了更加健康的身体与心态。期待如李大哥所说的:“我们三十年后再见!”
"葫芦花开·她力量工坊"项目启动
大爱清尘自2017年开始探索如何让尘肺农民家庭实现自我造血,并发起了“帮尘肺妈妈撑起家”创业项目。7月23日,由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支持、即将于山西开展的“葫芦花开·她力量工坊”创业项目进行了动员与考察工作。
在当地社会组织的协调下,大爱清尘专职协同山西工作区志愿者共同向患者和患者妻子们介绍了该项目的创新帮扶模式、初选评估标准及阶段性培训规划,为项目的后续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日下午,项目组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葫芦”的传承人刘丽华老师。刘老师为项目组讲解了烙画葫芦的历史渊源与核心工艺技法,并进行技艺展示。她将为参与本次项目的尘肺农民家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烙画葫芦技能培训。
“葫芦花开·她力量工坊”项目旨在帮助尘肺农民家庭学习和掌握烙画技艺,让他们能够自主加工和生产烙画葫芦,以实现创业增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水灾一线应急救援
7月底,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爱清尘基于人道主义信念,第一时间做出灾情响应,紧急启动“水灾一线应急救援”公益项目,为支持灾区困难群众和灾区重建尽一份绵薄之力。
7月29日,大爱清尘工作人员分别赶赴受灾严重的河北滦平、易县两地,及时了解和同步受灾地需求,为受水灾影响的地区与群众提供生活、安置等方面的支持,在第二日为滦平、易县两地受灾群众家庭发放2,238份物资。
点击链接,了解项目救援详情:水灾一线应急救援 | 两县物资已送达!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资助名单
7月,随着尘肺家庭的孩子们陆续开始放暑假,一线伙伴们在日常探访之余,也开启了新一学年的助学回访工作。
7月19日,专职伙伴与爱心伙伴们一同前往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完成10户尘肺家庭的走访及助学回访工作。探访中我们得知,半截塔镇许多患者大哥曾在北京房山煤矿务工。令我们倍感遗憾的是王大哥,听当地患者提及,说他今年春天“前天还在地里忙种地,第二天一口气没喘上来就走了”。此次我们也来到王大哥家走访,见到王大哥正读初二的小儿子,这个想暑期打工贴补家用的孩子被母亲坚决拦下:"你只管好好读书"。当被问及理想时,他说"想当老板"——这句稚气的回答背后,是一个少年对改变家庭命运的朴素渴望。
7月22日,红星新闻发布报道《男子患尘肺病开胸验肺获工伤认定,16年后说起生活泪流不止》,追踪了16年前“开胸验肺”的尘肺患者张海超,以及他身边其他尘肺患者的现状。
张海超的老家小院,图源:红星新闻
记者了解到,张海超自12年前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以来,虽总体身体情况还可以,但仍需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这不仅耗费大量金钱,对身心也是一种长久的负担。据张海超本人计算,他这些年花在治疗上的钱“能买一套别墅”。
张海超这些年吃药剩下的部分药盒,图源:红星新闻
——“药物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老家床头的一个箱子里,堆满了张海超这些年吃光的药盒子,压瘪了塞在一起,满满当当足有几十斤。现在他一天吃两顿,每次吃七八种药,一天的药钱要几十块。”
看病吃药之外,张海超的生活也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越来越好。2014年,张海超用一部分赔偿款加上找朋友借的钱,在老家新密买了一辆公交车。但近年来公交车运营情况每况愈下,他尝试寻找新的谋生手段,也都以失败告终。在张海超看来,44岁正该是撑起一个家的年纪,他却把日子过得一地鸡毛。
支撑张海超在艰难中跋涉的,有他一手带大的女儿。即使两人没怎么谈过关于病情和未来的话题,女儿应该也早早就知晓了父亲的病痛。在女儿之外,张海超觉得自己也有一种责任,来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有很多尘肺病人都在关注着他。
张海超在走访一名自主创业的尘肺病人,图源:红星新闻
这些年来,张海超一直坚持在做公益,帮助身边的尘肺病友。不论是走访、建群还是出主意、代写文书,他从没想过去“挣不该挣的钱”。他也希望自己能让其他的尘肺病人们感受到积极、乐观、向上,好好活下去。
——尘肺病人需要张海超,张海超也同样需要这些尘肺病友,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向往,安慰他们,也是在安慰自己。
点击链接,查看报道原文:男子患尘肺病开胸验肺获工伤认定,16年后说起生活泪流不止
此外,红星微记录也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了张海超的故事。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可观看纪录片《用力呼吸:张海超和他的尘肺病友们》。
7月,我们携手章丘区卫健局在山东省章丘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青少年肺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由山东省职业病医院尘肺科专家宁琼主任为来自机电、数控技术应用、汽修等专业的三百余名同学进行肺健康知识科普。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落地,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健康、肺健康的认知,从源头减少相关危害。
7月,除了开启本年度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外,大爱清尘公共政策研究院编译了国际上针对人造石英石矽肺问题的研究文章。这篇针对澳大利亚人造石禁令的深度解读文章跳出了流行病学与职业卫生的视角,转而从公共政策维度剖析了澳大利亚人造石禁令是如何逐步形成的。我们希望通过文章的编译,带领公众了解先进国际治理经验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对我国应对人造石矽肺问题有着更加全局的启发。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前沿编译|澳大利亚人造石禁令:一项基于证据的预防性政策
我们正在读
《照护》一书讲述了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凯博文与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妻子琼彼此照护的故事。在叙事中,作者指出照护精神不仅在医疗领域至关重要,在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也不容忽视。
在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下,作者基于自身在医疗领域的临床经验和陪诊经历,透视了美国医疗领域的变迁,即医疗官僚化趋势。官僚化强调理性,倾向于提高效率,情感、道义与本能则被抛弃,这使得医疗领域难以量化考核的照护边缘化。在此趋势下,作者疾呼照护的灵魂是对灵魂的照护,医疗工作者不能仅对个体的正常与异常状态做出诊断,而要在情感与道德层面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以关爱和生的希望。
在家庭照护的十年间,作者发现照护的核心是道德与情感的互惠关系。互惠强调照护关系的双向性,照护不只是照护者的单向付出,被照护者也进行着自我照护,并且被照护者对照护者之照护的肯定、信任和感激对整个照护的过程同样具有价值,它起到维系长期照护关系的作用。而在社区层面,当琼无法控制自身的狂乱行为时,当地社区成员选择一笑了之而非无视琼,这维护了琼的尊严和她作为人的存在。这种“我在这里”或“在场”本身也是一种照护,照护无处不在。
第十三届推动解决尘肺病农民交流会现场,若梅佩戴“消除人造石英石矽肺倡议”手环
本期月捐人故事分享来自大家的老朋友郭若梅。2020年疫情期间,若梅偶然踏入新闻行业,也与公益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她从媒体记者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仍然坚持关注环保、女性、尘肺病等公共议题,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了大爱清尘的工作中。
在近期与大爱清尘伙伴前往贵州石材城调研时,若梅既见到了湿式作业下洁净的工作环境,也目睹了小作坊里粉尘弥漫的艰辛现场。以往较少有机会来到一线的她,通过这次行程更加坚信,“只有在现场,只有接触真实的空间和人,判断才能落地。”同时,一位患者罗大哥“能活一天算一天”的豁达也深深触动了她,让她感受到:“活在当下,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在若梅心中,记者与公益人本质皆指向公共价值,如今她尝试以“解困式报道”继续发声,不求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求用文字留下痕迹。她的故事始于偶然,却归于坚持。关怀、公共与公益,始终是她不变的坐标。
点击链接,了解关于若梅的故事:月捐人故事 | 一位记者的公益坐标
若梅与我们一起在贵州的尘肺患者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