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Foundation
荒漠化防治
一亿棵梭梭
阿拉善下暴雨了
干旱的西北地区在6月也迎来了雨季,恰如其分的雨量能够让项目区的植物们在炎热的夏天喝上及时水,也能让牧民们省去一次长达一个多月的浇水工作。但是部分地区也有短时间内雨量过大的情况,雨水顺山坡而下冲积到植物,轻则根系裸露,重则连根拔起。牧民们既希望下雨,但又害怕雨来的太过凶猛伤害到辛苦种植的梭梭,所以在干旱区域下雨也不一定全部都是好的事情。当然各位爱心网友也不需要担心,如果有以上情况,牧民们会等雨季过后,待天气转凉,在秋季或者春季进行补植。
这个月项目团队到项目区查看植被生长情况,针对于阿拉善地区2022年-2024年种植的地块,项目户们根据风沙、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情况对种植地开展补植、浇水等管护工作。项目团队也沿路跟进了2016-2020年已经结项的项目地,此次跟进的20个项目地,除少量受天气干旱和牲畜啃食踩踏等外在因素影响有长势不好的情况,大部分梭梭林整体保存和长势均较好。
2025年翁牛特旗、杭锦旗、鄂托克旗等地的植被恢复项目,目前也正在根据种植地现状开展浇水、拉设围栏等管护工作。往年鄂托克旗种植的柠条几乎不用浇水,但因近两个月无降雨、气温高,目前已通过水车拉水的方式对种植的柠条进行了今年的第二次浇水。
图:阿拉善左旗项目区降雨
地下水保护
沙漠节水小米生长态势佳
六月,阿拉善地区持续高温,但沙漠节水小米种植项目的谷子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历经四十余天生长,目前谷子正值关键的拔节期,平均株高已达20-30公分,叶片数量5-8叶,生长态势良好。
面对高温环境,项目团队与种植户协同发力保障谷子生长。项目团队工作人员穿梭于田间,密切监测谷子生长情况,依据谷子不同生长状态,及时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种植户们同样不敢懈怠,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开展追肥、除草、浇水等田间管理工作,确保谷子在关键生长期获得充足养分。
在灌溉环节,因播种时的机械磨损、以及除草机器作业时的意外剐蹭,甚至还有喜鹊为喝水,反复啄击滴灌带,致使滴灌带出现漏水现象。为避免地下水资源浪费,种植户每次灌水时都会对每一行滴灌带进行细致巡检,一旦发现漏水点,立即进行维修,保障节水灌溉系统正常运行。
本月,项目团队启动谷子种植面积打点核实工作。采用先进的GPS测量仪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人员手持设备环绕小米地块进行测量,通过“以点汇面、以面绘图”的方式,将测量误差严格控制在3米以内。后续,项目团队会根据实际打点面积与农户的申报面积进行逐一核对,确保数据精准无误。预计7月中旬前完成面积核实工作
图:种植户维修滴灌管道
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
守护栖息地任鸟飞
携手伙伴守护候鸟保护空缺地
5月1日,SEE任鸟飞通过各方渠道发布招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第七期任鸟飞民间保护网络伙伴。
截止2025年6月2日,申请通道关闭,项目组一共收到了66份民间保护网络项目申请书,其中包括52个基础保护项目和14个进阶保护项目。
经过合规审查、专家函审和专家评审会,项目组于6月底最终选出25个基础保护项目和10个进阶保护项目并完成公示。
可关注“SEE任鸟飞”公众号,文章「公示 | SEE任鸟飞2025年民间保护网络项目名单出炉」查看公示结果。
随后,项目将携手25家伙伴机构在任鸟飞保护空缺地块上开展地块信息收集、鸟类调查与监测、地块威胁监测与应对、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等基础保护工作,同时开展鸟类环志、鸟种专项调查、鸟类救护、自然教育课程推广等进阶保护行动。
留住长江的微笑
非遗剪纸助力生态保护
6月28日,“小豚大爱”项目支持的“江城剪长江韵”非遗生态双遗产传承计划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50名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学长江江豚保护知识,同悟非遗剪纸技艺之妙。省级非遗传承人手握剪刀在红纸间轻盈游走,一只灵动跃然的江豚仿佛破浪而出,跃动在光影之间,也标志着2025年武汉青少年融合非遗技艺与濒危物种保护的公益项目正式扬帆起航。
活动现场,在非遗传承人与环保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来自武大二附小、惠济路小学、北湖小学、大兴路小学等公益先锋学校的孩子们学习剪纸技法,以江豚等旗舰物种为灵感源泉,剪刻出一幅幅承载长江‘生命印记’的佳作,让无形的长江大保护变得触手可及、广为流传。”非遗剪纸做桥梁,孩子们成为文化传承小使者,让长江故事跃然纸上,这份“可带走的生态保护记忆”,必将激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长江保护的壮阔事业,为长江生态保护事业再添一份力量。
守三江水,护万物源
共话黄河大保护
6月25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青海省宝源生态保护中心发起,联合黄河沿线各地环保机构共同开展的“黄河和她的源头”巡回大篷车活动在武汉启动,活动历时21天,驱车7100公里联动九站十三城,通过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纪录片展映、公益市集、大咖分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果展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串联起黄河流域环保力量、宣传黄河大保护,以实际行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共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让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的种子在更广阔的空间生根发芽,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也让黄河大保护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图:“黄河和她的源头”公益市集展位
诺亚方舟留住家园
成功孵化4只绿孔雀
今年3月,项目人员与专家前往大理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繁育培训及现场指导,在第二季度首次成功孵化出4只绿孔雀。
另外,项目为了筛选出最合适建立绿孔雀保护小区的栖息地,以及对现有栖息地受到破坏的原因进行研究并修复,在基于对现有绿孔雀栖息地质量评判和承载力,以及综合考虑栖息地周边中等强度的人类活动(居民点大小、农田空间分布格局)的情况下,利用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区域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现有栖息地高精度激光雷达数据和卫星影响数据(landset7/8、Sentinel-2)等高科技的手法,提取了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前期最合适建立保护小区的栖息地,并研究现有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的原因的数据采集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提取相关环境数据,并准备进行环境模拟实验。
图:红外相机拍摄绿孔雀画面
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
卫蓝侠守护碧水蓝天
推进以社区为本的乡村低碳发展
SEE卫蓝侠项目支持伙伴陕西妈妈环保和中国农科院环发所,通过乡村生产生活用能情况梳理和妇女低碳发展能力建设提升实践行动,形成以社区为本的乡村低碳发展能源转型方案,摸清乡村生产与生活用能现状并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村庄环境友好。
截至2025年6月,卫蓝侠项目伙伴团队深入陕西南郑、合阳、王益多地,开展乡村低碳发展与能源转型培训交流与实地进展调研。项目围绕乡村生产与生活用能现状进一步梳理问题、交流经验、完善方案,培训交流方面,项目团队组织三位行业专家为 100 多位妇女村民进行主题分享,并举办陕西以社区为本的乡村能源转型低碳发展座谈会,内容涵盖乡村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陕西乡村振兴推进等,深化村民对乡村低碳绿色发展的认知,助力营造积极参与实践探索的良好氛围。实地调研方面,拜访了汉中市南郑区牟家坝镇、合阳县新池镇、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等多个政府部门,深入了解当地乡村低碳发展政策信息、发展计划与需求等,3 个村庄的低碳发展方案获认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当地发展方向,为后续推进奠定基础。
后续项目推动方面,形成以下思考与计划:
一是选取南沟社区、柳沟村、周家村 3 个乡村同时推进,分别侧重普惠性光伏充电站与低碳果业、小型生物质颗粒料加工与低碳产业、光电自用与低碳果业等方向。
二是围绕低碳农业发展和乡村与妇女村民绿色发展能力提升,串联茶叶、苹果、葡萄三大产业,覆盖渭北、黄土沟壑、秦巴山区三大区域开展项目活动。
不绿色不采购
新增10家企业入选白、绿名单
6月份,共有10家聚酰胺型材、预拌砂浆、高分子防水卷材、净水设备及新风系统的企业申报并通过审核成功进入白、绿名单,分别是:湖北炳彰科技有限公司、泰山石膏有限公司、湖南神宇新材料有限公司、陕西雨辰防水工程有限公司、佛山市研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霍明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爱迪士(上海)室内空气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源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同时,由绿链行动联合国家石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及多方制定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天然石材》团体标准正式通过及发布,标准对天然石材产品碳足迹的术语和定义、量化目的、量化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产品碳足迹绩效追踪和产品碳足迹报告等进行规定,提供需要收集的原料消耗、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种类及类型建议,及产品碳足迹核算公式等,支持企业及行业量化天然石材产品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评价产品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
海洋保护
整理和分析中华白海豚监测数据
6月,项目执行团队对项目开展以来中华白海豚种群监测数据和个体识别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冬季航次,共目击到中华白海豚2群次(16头次),海豚目击率为1.9群/100km(15.0头/100km)。目击位置分别位于崖门口黄茅海大桥南面和荷包岛西海域。冬季航次拍摄中华白海豚照片经筛选后,用于个体识别的照片共2100余张,共识别出中华白海豚个体13头。
春季航次,共目击到中华白海豚12群次(91头次),海豚目击率为6.7群/100km(51.6头/100km)。海豚目击主要发生于黄茅海大桥北至大襟岛-荷包岛连线之间、大襟岛西至国华电厂港池口附近海域,保护区南部海域也有目击。春季航次筛选出与个体识别的照片 3800余张,共识别出中华白海豚个体36头。这些数据都将为后续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图:崖门口冬季航次中华白海豚识别个体示例
环保公益行业发展
劲草同行
劲草导师实地探访伙伴机构
2024级劲草伙伴——山西科城能源环境研究院,是一家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独立非营利研究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
6月22日下午,劲草导师、顾问和项目组听取了科城研究院的机构升级汇报,并围绕科城“三年成长计划”展开了深入讨论。科城团队负责人何泓展示了机构在政策倡导、社会参与、资源链接等方面的成长情况,导师们从战略定位、业务进化、团队成长、渠道拓展等方面为科城三年成长战略落地提出建议。
6月21日上午,前往太原市马兰矿调研矸石山生态修复、瓦斯综合利用等项目调研,参观了“零碳矿山”的示范项目,见证煤矿“由黑转绿”。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解决方案,也是科城未来的工作重点方向之一。
6月22日上午,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调研,共同考察极端天气、温度湿度变化对古建筑的影响,了解什么是“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目前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支持创绿家的环保梦
这群妈妈把环保玩出花
2018年,苏州白洋湾街道南山社区的两位居民,在晚饭后带娃散步时,发现小区路边丢满垃圾,于是自发边散步边捡拾垃圾。小小的举动产生了大大的能量。有家长和小朋友看到她们利用周末时光一边慢跑一边捡拾垃圾后,也纷纷来报名。——“南山捡跑团”就这样诞生了。
从最初的2位邻居,到几百组家庭,每逢周末,捡跑团的家长和孩子们就会带好工具,沿着小区各大、小干道,一边慢跑一边捡起散落在路上、绿化带内的垃圾。
2022年4月,在南山社区、白洋湾街道支持下,袁胜萍将“南山捡跑团”正式注册成立了“壹启爱心坊”。本着改善社区环境,提倡居民环保自律的原则,联合周边有公益心的家长与孩子们实施“苏城绿蛙计划”。
2024年,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壹启爱心坊入选成为“创绿家”伙伴,计划将环保行动融合自然教育,捡跑、线上线下互动课堂、自然探索,从万人社区向更广的人群扩散,培养更多家长和孩子成为“绿蛙讲师”,从行到言,言传身教,让邻里成为环保伙伴,一同携手互助让“苏城绿蛙计划”走得更好更远。
图:活动现场
联系我们
月捐公众号:SEE月捐计划
新浪微博:SEE基金会
抖音:SEE基金会
B站:阿拉善SEE
联系邮箱:public@see.org.cn
联系电话:010-57505155转分机号8106(工作日 10:00-18:30)
SEE小助手微信:seexiaozhushou
扫二维码了解更多项目进展
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