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度-2021-10-10
地球合伙人月报 | 阿克塞的红外相机抓拍到了雪豹大眼睛啦!

地球合伙人月报 | 阿克塞的红外相机抓拍到了雪豹大眼睛啦!

捕捉到雪豹的“迷人大眼睛” ©️甘肃省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

2021年9月 守护濒危物种工作进展


亲爱的地球合伙人,


天气渐冷,大家记得及时添衣保暖喔~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已于10月11日在昆明召开,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此次大会的主席国,中国有机会来团结各缔约方和各界人士,为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努力和贡献。而且,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项目入选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啦!


这是一次引领全球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刻,大会的每一个动态,可谓是牵动着每一位“生态保护者”的心!


带着激动的心,给大家带来9月份的项目进展!

本期地球合伙人月度进展摘要

  • 大熊猫:秦岭3000公顷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栖息地监测巡护工作完成啦~

  • 雪豹:阿克塞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雪豹大眼睛啦!

  • 长江江豚: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迎来系统性总体规划

  • 中华白海豚:线下能力培训


感谢您的支持,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希望继续与您携手,保护物种多样性,共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地球。


具体内容如下:

野生大熊猫保护项目

3000公顷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栖息地监测巡护工作完成啦~

2021年8-9月,陕西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各组织了一队巡护员在秦岭厚畛子-老县城区域关键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了监测巡护活动,完成了超过3000公顷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栖息地的监测巡护工作

安装和维护红外相机,是日常巡护工作中的重要工作 @OPF

巡护员识别和记录野外植物@OPF

本次监测巡护活动开展的区域为秦岭大熊猫兴隆岭种群东北侧的栖息地,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秦岭地区共有野生大熊猫345只,其中超过270只都属于兴隆岭种群。该种群大熊猫个体密度居全国之首,对于秦岭108国道大熊猫廊道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其东侧天华山-锦鸡梁大熊猫局域种群的生存延续。


本次监测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种群的活动状况,为秦岭大熊猫廊道建设管理,及区域大熊猫栖息地全局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守护这份山清水秀的一线工作人员,还是得有点“身手” ©️OPF 

雪豹项目

阿克塞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雪豹大眼睛啦!

秋意渐浓,山里的草和树都渐渐变黄,阿克塞资源管理局最近又开展了一次巡护工作。这次巡护维护了附近的几个红外监测相机。


这批相机已经在野外放置了三个多月,由于好几台相机被野草包围了,野草被风吹动,不断的触发红外相机,导致电池已经耗尽。

能看出来跟大熊猫栖息地安装红外相机有什么不一样吗?©️甘肃省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

令人惊喜的是,电池在耗尽之前,雪豹也早已光顾过了。我们可以看到相机中的雪豹睁大了双眼,凑到相机面前,瞪着红外相机的镜头。

电量耗尽前,捕捉到的“迷人大眼睛” ©️甘肃省阿克塞县自然资源局

相机常年放置在这里,但路过的雪豹对这个铁盒子仍然充满了好奇。工作人员清除了相机前面的杂草,放置误触发红外相机,并更换了新的电池。期待继续有更多好奇的雪豹光顾这里。


红外相机拍到雪豹的照片,说明这里有雪豹。通常如果照片拍得够清楚,那么影像将可能在之后通过花纹的比对进行个体识别;基于此,如果有足够多的红外相机,经过设计后放置在雪豹分布区域,我们就可以通过回收的照片和信息,计算出雪豹的分布、数量等情况,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雪豹保护行动计划提供数据指导

江豚保护项目

天鹅洲江豚保护迎来系统性总体规划

在湖北省林业局指导下,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联合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支持天鹅洲保护区开发《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近期,该规划在武汉通过专家评审。


江豚保护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区发展一个纲领性的战略文件,对未来保护区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这个总体规划形成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提升保护区管理与保护能力、科研监测水平,通过合理的工程项目规划来保障江豚生存环境。

水下长江江豚©️中科院水生所

评审会上,来自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王克雄,中科院精测院研究员王学雷,世界自然基金会雷刚等专家指出,天鹅洲保护区是国际认可的长江江豚唯一成功迁地保护范例,长江江豚作为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编制保护区中长期总体规划十分必要,对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具有积极意义。

天鹅洲保护区全景©️OPF & 李锋

天鹅洲保护区于1987年成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首批“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涉及89公里的长江石首江段以及21公里的天鹅洲长江故道。保护区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保护,成功实现人工豢养和繁育江豚。根据2021年4月底的调查,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水域内长江江豚数量已由最初迁入的5头增至101头,保护区对江豚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鹅洲总规评审会现场©️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

本项目合作伙伴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对本次规划工作十分重视,项目组在编制过程中多次深入保护区调研,多方征询意见,严格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编制规划。


规划通过江湖连通、洲滩修复、增殖放流、智能管护、科学监测等措施恢复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境,推进保护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将天鹅洲保护区打造成长江江豚种源输出地和种质基因库,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中华白海豚项目

线下能力培训

夏炽渐歇,秋意初起。9月中旬,海洋项目组在海滨城市湛江举办了第二期对于国内海洋NGO组织的能力培训活动


疫情还未结束,后疫情时代,所有海洋环保公益机构也都依然面临着各类的考验。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海洋环保NGO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的资金和资源都比较有限。


借此次培训,也希望大家能联合起来,共同学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的海洋环保事业发展。

滨海湿地概览  ©OPF

参加学习的海洋NGO小伙伴们来自天南地北,却相聚在此度过了干货满满的四天:这里有嘉宾们针对环保机构日常工作中传播、筹款、社区共管及项目管理等重点维度的经验分享,也有落于实处的往期活动复盘、课题模拟、小组讨论、田野考察、社区调研等亲身实践。

社区走访调研 ©️OPF

我们对滨海湿地及周边社区进行了简单的走访调研,也感受到了居民们对所处自然环境的热爱,也更好的了解到了各个矛盾点,这将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