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当前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将页面发送至「微信」内打开
鲸类动物极少生活在江湖之中
但长江中生活着两种鲸类动物
长江江豚——“微笑天使”
白鱀豚 ——“长江女神”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如今长江江豚的数量为1012头左右
野外大熊猫的数量有1800只左右
也就是说
长江江豚的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要少!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长江江豚呢?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
干流流经8省2市1区
养育着全国将近1/3的人口
但是长江大型物种白鲟已灭绝
野生中华鲟岌岌可危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长江江豚极可能已成为长江里的唯一旗舰物种
其生存和健康状况是长江生命力最重要的指示
保护长江江豚 就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我们在做些什么?
· 监测野外江豚种群现状
我们借助目视考察、
声学仪器、无人机影像等科学手段监测
分析江豚的分布和种群状况
声学仪器:Sound Trap
给江豚做体检
江豚喜欢生活在近岸及沙洲等水域
通常3-5头集群生活
它们不喜欢固化的岸线
不喜欢挖沙活动频繁的区域
也不喜欢航运繁忙的地方
但是为了生存
它们也会在鱼群聚集的码头活动
定期的野外考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江豚
更加有效地去保护它们
· 研究人工环境下江豚的生活习性
长江里大量的泥沙导致江水十分浑浊
只有在江豚出水呼吸的时候
才能观察到它们小巧的身影
而在人工环境下生活的江豚为科学家们
提供了近距离研究的机会
通过观察研究白鱀豚馆里的江豚
我们了解到江豚的繁殖习性
4-9月份是它们的繁殖期
怀孕期约12个月
江豚宝宝需要在妈妈的关爱和呵护下才能茁壮成长
这些为我们更好地保护野外的江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江豚
关心江豚保护
我们还支持建设“守护江豚示范学校”
组织“守护江豚后援团”
成立“长江生态公益讲师团”
你的微笑,我们在乎!
你的家园,我们守护!
您的“每月一捐”
将是留住江豚微笑的星星之火
您的捐赠将用于以下行动:
每月50元 给江豚买一餐小鱼口粮
(每头江豚的一日用量大概5KG)
每月150元 可以为工作人员购买一个野外工具包
(包括冲锋衣、面罩、手套、望远镜、雨鞋等用品)
每月300元 每年可以支持开展1次野外江豚考察
或支持一台声学仪器的监测维护
此月捐项目于7月5日上线
成为我们的月捐人,您将获得: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精美的爱心证书
江豚保护最新进展的季度期刊
优先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
年终回馈的爱心礼包
项目起始时间:2020.07.09
Scan the QR code, and use your phone to support.
6月29日,江豚妈妈“福久”和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多年来,江豚在武汉
一直发生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如今这枚“微笑天使”小可爱
仍在武汉续写着精彩
武汉发布
,赞111
欢迎你,小江豚宝宝
7月5-7日,中科院水生所和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英雄母亲”——“福久”诞下新宝宝的全过程监控视频,这头小江豚的出生是人工环境下长江江繁殖的最新成果。
在监控画面左侧,分娩瞬间,一股血水喷出,小江豚像炮弹一样弹射出水面,又飞快地游回水中。
目前,除了新出生的“F9C22”外,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内还饲养有6头长江江豚,其中3头是在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包括2020年出生的第一头第二代长江江豚“YYC”,这为了解长江江豚的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理学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郝玉江介绍,妊娠以来,“福久”食量稳定增长,每天最大进食量可达3-4公斤,为满足孕豚妊娠期的营养需求,科研人员为“福久”增加了新鲜的饵料鱼,并补充了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
6月27日16时,“福久”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呼吸间隔变短、漂浮等行为,同时训练员发现其生殖裂区域出现有色液体溢出,科研人员随即启动24小时监护,并做好了相应预案。当天19时35分许,幼豚尾鳍娩出,经过约2小时的分娩过程,幼豚于当天21时35分左右顺利娩出,编号为“F9C22”。
郝玉江说,“F9C22”出生后,“福久”表现出很强的母性,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引导“F9C22”深潜水并与之伴游。在“福久”引导下,亲子关系逐渐建立起来,“F9C22”于次日4时30分钟左右吃到第一口母乳。经过1周多时间的观察,妈妈“福久”和她的新生宝宝“F9C22”目前均身体健康。
6月29日,江豚妈妈“福久”和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据悉,“福久”于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目前已有14岁,正值壮年。小江豚出生后的第三天,经科研人员观察确认,此次“福久”生育的“F9C22”是一头雌性小江豚,这为白鱀豚馆这个长江江豚人工繁养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江豚人工繁养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于支撑长江江豚的就地、迁地保护至关重要。”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王克雄秘书长说。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近26年来,一直坚持对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是目前我国从事长江豚类保护时间最长、学科门最为专业的公募基金会。
江豚妈妈很辛苦
郝玉江博士介绍,“福久”2011年从鄱阳湖来到水生所,已经14岁了。这一次不是头胎,之前它有过分娩经验,生第一胎时因为突然多了一头小江豚,有些害怕,经常躲着小豚,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最终没能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第一胎没有成功存活,非常可惜。
小江豚的尾巴先出来,清晰可见。
江豚在分娩前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行为特征,一是食欲下降,12小时-24小时很少进食;二是会快速游动,甚至跳跃出水面,动作剧烈,有的还会把身体弯成一个C形,就都是正在宫缩的表现。
福久一直在水池中顺时钟游动。
武汉发布
,赞86
经历“豚生”3个第一次
在水中出生的小江豚,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第一时间挣脱脐带、第一次呼吸空气、第一次吸吮母乳三大“规定动作”,才能完成顺利存活的第一步。
第一时间挣脱脐带
按照常规,幼豚自然分娩出母豚后,随着游动,脐带受到拉扯会自动断开,刚离开母体的幼豚,要及时出水呼吸空气。
呼吸到第一口空气
与脐带断开后,幼豚会迅速窜至水面,呼吸到离开娘胎后的第一口空气。
几乎同时,母豚会迅速靠向幼豚一起伴游,或者托举着幼豚一起游动,母子俩开始第一次交流互动。
6月29日,江豚妈妈“福久”和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吸吮到第一口母乳
幼豚在出生一天内,如果吃不到母乳,就会有生命危险,可第一口吮乳需要靠江豚母子俩协同配合才能完成。
母豚的乳头隐藏在一个内陷的结构里,专业名称叫“乳裂”,位于腹部生殖裂稍前的两端。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江豚哺乳时,幼豚需紧贴母豚的腹部,母豚则将身体微微侧向一边,将一侧的鳍肢露出,鼓起自己的腹部蹭擦幼豚,为的是诱引幼豚,并将乳头靠近幼豚的嘴巴。
当幼豚找到妈妈的乳头位置时,会把舌头卷起来顶在上颚,形成一个管状空间,然后把喙往前钻进妈妈的乳裂里,将这个“管子”套在妈妈的乳头上。与陆生动物不同的是,母豚是通过乳裂周边的肌肉收缩,将乳汁喷射到幼豚嘴里。
一开始,母豚还会把乳液射到幼豚嘴外,在水中泛起一缕白色雾状。这表明幼豚起初吮乳技巧很生疏,吸入的母乳不太充分。这一阶段幼豚吸吮次数会十分频密,假如幼豚逐渐降低吸吮次数,则意味着幼豚已经娴熟掌握了吮技。
江豚母子在水中一边游弋一边哺乳,母豚会以两侧乳头交替哺乳。这些水下哺乳过程完全在游动中进行,与飞机空中加油十分相似。
🐬
江豚成群出现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好转
翟青强调: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紧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实,围绕不同的定位和特点,有所侧重开展督察。比如在督察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时,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聚焦长江“十年禁渔”、岸线保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长江警示片一共指出了包括禁渔不力、岸线破坏、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623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改468个。
江豚“全家福”
这是一个大家族
江豚妈妈正在分娩,江豚宝宝的尾巴已露出母体外(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第二届全民爱豚月“爱江豚 护长江”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2022年6月29—30日,第二届“全民爱豚月”——爱江豚 护长江公益活动在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满落下帷幕。“全民爱豚月”期间,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把“爱豚月”先后带到两个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主题书画展和“长江生态科普课堂”等活动,积极推动全民参与爱豚、护江大行动。
“2022全民爱豚月”启动仪式暨“数字江豚”上线
为小江豚e波、YYC庆生
“全民爱豚月”长江生态科普课堂走进企业——武汉光谷凯悦酒店
“全民爱豚月”主题科普活动走进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文化——从工业遗产到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分享会
“长江生态保护”主题科普展
“全民爱豚月”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题科普活动暨闭幕仪式
“全民爱豚月”闭幕仪式由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得到了中共石首市委宣传部、石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绿色江城、华为云以及斗鱼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6月29日基金会与石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石首市陈家湖公园南广场举办了“长江生态保护”主题科普展,以青少年绘画作品、书画家书画作品为主。石首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为前来驻足欣赏画作的民众们进行了长江江豚保护知识的科普宣传,大家也积极地参与科普问答领取江豚小礼品。
6月30日上午闭幕仪式在天鹅洲保护区举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志愿服务总队、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利何王庙自然保护区、湖北东贝机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石首市江豚保护协会、武汉绿色江城等单位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排名不分先后)。
天鹅洲保护区主任胡良慧表示:天鹅洲保护区开展长江豚类保护已历30年,对于长江豚保护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保护区将继续紧紧围绕1个中心目标(长江江豚及其自然栖息地保护),狠抓2个水平提升(保护管理和科技监测),着力推进3个基地建设(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淡水豚类自然保护教育基地、长江江豚迁地种群种质资源输出基地)。为我国长江江豚及自然保护生态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李新水在致辞中表示,长江江豚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晴雨表”,保护江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事业,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长江生态重新焕发生机。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王文高支队长在致辞中表示,武汉渔政与天鹅洲保护区的血脉情谊因江豚而相连相惜,曾经联合救助武汉天兴洲的江豚,也一起支持天鹅洲江豚的迁地保护,武汉江豚保护与天鹅洲江豚保护的默契情谊需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在江豚迁地保护和江豚重返长江天兴洲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研究员表示,水生所与保护区共同经历的30多年风雨,逐步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水产界以及资源环境界的认可,天鹅洲保护区不仅被认为是世界上小型鲸类自然迁地保护首个成功范例,也成为开展小型濒危鲸类研究的重要基地,水生所和基金会将继续与保护区一起共创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生态保护新辉煌!
在江豚保护的数年中,涌现出许多为保护长江江豚奉献出青春的“爱豚人”。原天鹅洲保护区站长朱新培,坚守天鹅洲故道管理二十八年,为豚类保护倾尽心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闭幕式现场王丁理事长代表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为朱新培站长颁发“江豚保护突出贡献奖”。
朱新培自1994年至今,退休不退岗,为豚类保护倾尽了自己的心力。暖心的故事不止于此,出席现场活动的老渔民杨家炎代表石首市江豚保护协会救援队向基金会捐出叁万元善款。杨家炎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天鹅洲故道渔民,但随着江豚保护与国家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他从捕鱼人变成了“爱豚人”,一直支持长江江豚保护,并带领其他渔民投身天鹅洲江豚的保护,日夜守护着天鹅洲的江豚。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项目专员邓晓君向领导和来宾汇报了“2022全民爱豚月”公益活动的进展和成果。在为期一个月的系列科普宣教活动中,通过结合线上线下的形式向公众宣传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下,“2022全民爱豚月”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闭幕式结束后,参会代表乘船前往天鹅洲故道考察。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一群群江豚不停地翻滚、喷水、跳跃,引来代表们一阵阵称赞声。2021年4月种群调查显示,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数量约100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为“全球首个豚类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
经历了两届的“全民爱豚月”,已逐渐成为以长江江豚为核心的长江生态保护科普宣教平台,同时也是大写绿色长江,践行生态文明,弘扬长江文化的盛会。
网络上关于#第二个爱豚月#等话题浏览量突破1.9亿,爱江豚 护长江的理念走进了无数爱心人士的心里。此次“爱豚月”,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科普传教活动;活动对象涉及少年儿童、企业员工、知识青年、社区居民等群体。江豚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抓手,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为了保护好长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在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2022年第二届“全民爱豚月”正式收官,期待着下一个“全民爱豚月”,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科普活动和公益行动!期待着每个月、每一天大家都能和我们一起爱江豚 护长江!
每年的6月份是小江豚出生最为频繁的月份,最需要大家呵护。第二届“全民爱豚月”——爱江豚 护长江主题活动在武汉光谷凯悦酒店正式启动!中科院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并感谢省市相关厅局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武汉光谷凯悦酒店为本次活动提供支持。
前不久,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市农业农村局与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了“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鲸豚保护科教基地”。此举是落实武汉市政府《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的实际行动。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长江武汉段水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日趋向好,江豚已多次在武汉城区江段出水“微笑”。
多措并举,推进江豚重返武汉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项目专员邓晓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江豚重返武汉”项目进展及未来展望。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江豚在武汉城区江段已出现20余回,近180头次。江豚频繁现身武汉江段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方面,长江生态环境向好发展。随着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及长江保护法实施,鱼类资源、岸线生态日渐向好,江豚栖息地质量得以改善。另一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落实长江生态环境恢复。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全力支持“江豚重返武汉”,并将其作为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深抓落实。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王文高介绍,近两年,武汉先后开展了长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长江江豚出没监视监测、江豚栖息地江段建设、长江江豚保护科普宣教等工作,并建立了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中心。武汉市敢为人先,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推进江豚重返武汉。
全民参与,共同助力长江大保护
书法家万军和中科院水生所解绶启书记现场“挥毫泼墨”,为来宾献上“长江大保护”主题的书法作品。通过传统文化与环保公益结合的方式,号召大众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这些作品将在“爱豚月”活动期间通过线上及线下的方式向公众展出。
白鱀豚基金会还邀请了湖北籍羽毛球世界冠军李茵晖担任基金会“公益形象大使”。李茵晖表示,希望能在自己擅长的体育领域,贡献“微薄”的力量,让更多人获得和她一样的感受,并带动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长江江豚保护,为长江生态保护“出谋划策”。
现场还开展了小江豚宣讲员颁发队服和证书仪式,小宣讲员们庄严宣誓。现场一位四岁的小江豚宣讲员棉棉小朋友告诉大家,等她长大,要成为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生,和江豚专家们一起研究和保护好江豚。
“数字江豚”正式上线
除了与书画家协会、青年运动员开展公益合作,以及针对青少年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白鱀豚基金会还积极号召各行各界,全民参与长江生态保护行动。在武汉市禁捕办协调下,白鱀豚基金会联合华为云、斗鱼、武汉云共同打造的江豚保护项目“数字江豚”也在今天正式上线。
“数字江豚”通过打造一个社会互动、人人参与的线上平台,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长江江豚的认知度。广大爱豚人士和市民将可在线上领取并认养专属的“数字江豚”,还可通过此相关小程序、网页观看江豚直播及江豚主题展。此项目将为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大保护探索“线上途径”。本次“爱豚月”活动也在斗鱼、长江网等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
全力推行“长江江豚文化公园”规划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教授分享道,未来将积极与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合作,共同推动建设“长江江豚文化公园”,逐步推动将“中国˙武汉江豚湾”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让“长江江豚之于武汉”像“大熊猫之于成都”为全球熟知,将江豚IP打造成为武汉市长江大保护和公益环保的国家名片,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发声。
活动最后,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科院水生所、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以及白鱀豚基金会的领导共同启动“全民爱豚月”活动。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介绍道:江豚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一个重要抓手。自去年举办“全民爱豚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基金会将把长江江豚的科教活动带往湖北省内的两个长江江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主题书画展、“长江生态科普课堂”等。全力推动全民参与爱豚、护江大行动。
微信扫一扫,前往手机端进行支持
请使用当前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将页面发送至「微信」内打开
微信扫一扫,前往手机端进行支持